推荐企业

距离成都国际包装印刷展开幕还有:
市场新闻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新闻
当心!饮用水、海鲜、啤酒里可能布满“微塑料”
发表时间:2020-07-15     阅读次数:     字体:【

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永远想象不到看似美丽平静的海水之下都藏着些什么?一幅“维纳斯”用了24万个塑料袋,相当于每10秒钟世界各地消耗的塑料袋数量;一幅“神奈川冲浪”则用了240万片塑料碎片,而这个庞大数字不过是每小时世界各地流入海洋的塑料总磅数…

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用海洋垃圾做成的雕塑和绘画,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对海洋污染的关注。

世界环境日网站近日发布的声明显示:全球每年生产超过3.3亿吨塑料,每年使用5000亿个塑料袋,每1分钟就会售出约100万个塑料瓶,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两倍。现在全球每年约有1000至20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整辆卡车的垃圾倾泻入海,塑料垃圾占海洋所有污染物的90%,却几乎没有特别有效的环保替代品。

  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数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还以碎片、颗粒状的微塑料形式出现在海洋食物链中,进入我们的饮水中和餐桌上,影响人类健康,成为重大环境隐患。专家指出,微塑料能存在数百年时间,将持续危及海洋生态,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可能将超过鱼类。

  牡蛎、贝类、虾、鱼等海鲜,都含有成百上千的塑料颗粒

  欧洲根特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科研人员针对废塑料对牡蛎、贻贝等滤食性海洋生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贻贝平均含有约900个塑料颗粒,6个牡蛎含有约500个颗粒,而一份大虾里则含有惊人的9000个颗粒;科学家们还在金枪鱼、龙虾中发现了大量塑料。2017年中国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开展的研究显示,约76%的鱼类肠道、消化道都检出有微塑料。而这些含有塑料颗粒的海鲜,经常摆在我们的饭桌上,等待着不知情的人们享用。

  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11月25日,海洋中大约有5.25亿吨塑料,其中92%都是塑料微粒。仅美国,每天就约有800万颗塑料微粒被排放到海洋中,而这些微粒的年排放量足足可以绕地球7圈。这简直就是海洋发出的悲痛哀嚎——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每年有100万只鸟类和至少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进食塑料垃圾或被塑料垃圾缠住而死亡。

微塑料在海里无处不在,通过食物链重回人类餐桌

  什么是微塑料?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海洋中为什么会有微塑料?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称,陆源塑料垃圾在外界驱动作用下进入海洋环境,随洋流长距离输送,其中大型塑料垃圾会慢慢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碎片化,成为微塑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中的微粒等,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也因难以过滤而进入水体,最终排入海洋成为微塑料。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王菊英说:“有些衣服是化纤的,这种合成纤维也是归在塑料里的。如果用洗衣机清洗做实验,洗一次可以洗脱1900个微塑料的塑料纤维,这都会进入到下水道当中。”

  微塑料几乎无处不在。“不管是水体还是沉积物,从海表到海底,以及海洋沉积物中,都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王菊英表示,有研究人员从美国加州、新西兰奥克兰、澳洲悉尼、加拿大温哥华等地鱼市场中,发现每4条食用鱼中,就有一条内脏中含有塑料垃圾,证明微塑料污染已非常严重。

  那些曾被人类使用的塑料微粒,最终都会通过生态循环系统进入湖泊、海洋,被海洋生物误食,又通过食物链重新回到人类的餐桌。

  微塑料危及海洋生物和环境,也可能威胁人体健康

  那么,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李道季指出,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体积越小,意味着比表面积(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更高,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

  王菊英认为,微塑料是一个新型环境问题,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仍在研究中,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视。因为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还能继续分解为更细的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格外关注。“它们本身含有增塑剂,能从环境中吸附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还会带来复合化学污染。当被海鸟、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后,会损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其胃肠组织产生饱胀感而停止进食,其所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随食物链传递,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王菊英说。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类粪便中也存在微塑料。研究人员在8名研究参与者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9种不同类型的塑料颗粒,尺寸为50到500微米,最常见的是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每10克粪便中发现20个微塑料颗粒。参与者都是通过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塑料瓶而接触塑料的,其中有6人喜欢吃海鱼。研究人员认为,肠道内的塑料会抑制免疫系统,帮助毒素、有害细菌以及病毒的传播。虽然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塑料聚集最多的部位是肠道,但最小的微塑料颗粒却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可能到达肝脏。

减少海洋微塑料污染,需要积极行动起来

近年来,微塑料已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等同于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2017年2月,联合国发起大规模的“清洁海洋全球运动”,促使各国政府出台“限塑令”,督促行业减少塑料的生产和用量,重新设计塑料包装;呼吁消费者减少塑料的过度使用,并改变随意丢弃垃圾的习惯。目前包括比利时、哥斯达黎加、法国等10个国家已加入这项运动;印度尼西亚决心在2025年前将海洋垃圾数量减少70%。

因为塑料餐具、棉签、气球及托架、塑料瓶、薯片包装袋、糖纸、香烟过滤嘴等10种一次性塑料用品占欧洲海洋垃圾的43%,欧洲议会最近通过法案,规定自2021年起全面禁止欧盟国家使用这10类一次性塑料制品,并要求到2025年欧盟各成员国要达到塑料瓶回收90%的目标。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也是最早颁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中显示,我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逾7500万吨,回收率为23%~29%,高于不少发达国家。王菊英介绍,目前国内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有效减少了陆源和海源垃圾输入。就目前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而言,欧盟30%,位居第一;中国25%,位居第二;而世界平均回收利用率是9%。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介绍,我国已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纳入“湾长制”试点工作,禁止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入海。同时,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开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控示范。近日海南省科技厅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在海口共建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进海水可降解塑料技术在海南进行中试(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尽早实现海水可降解塑料的产业化。下图为亿科优生物降解产业园(海南)

全球在过去10年中生产的塑料比整个20世纪还多,且塑料消耗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许多国家逐渐从“限塑”走向“禁塑”,相信全社会加大参与垃圾分类的力度,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推动公众转变消费方式,以及塑料3D循环打印机、可降解生物塑料等新技术的面世,人类抗击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斗争也将越来越趋向胜利

 
上一篇:预见2020:《2020年中国奶茶行业全景图谱》(附最全发展历程、竞争格局、融资情况、发展前景
下一篇:环保 | 三部门发文:政府采购将明确使用绿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