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原创报道,在降解路线争论不休的当下,重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有助于厘清一些概念和意见分歧。
要了解《指南》,必须了解其出台的背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文件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落实国家部委关于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意见,推进塑料原料和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8月1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发出联合倡议《加快塑料污染治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议书提出,加快相关标准研制,完善有关塑料再生利用标准体系,发布《可降解塑料的分类与标识要求指南》及再生塑料系列标准,按照可降解塑料绿色设计评价标准,开展绿色设计产品评价认定,为建立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9月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并发布了《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和定义,从范围、产品定义和分类、降解性能检测方法、标识要求、标识样式及规范等五个方面对可降解塑料标识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指南》要求有关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零售超市与餐饮企业等使用单位、及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治理塑料污染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积极按照《指南》进行产品标识、采购,加强标识管理。
该《指南》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指导下,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起草。《指南》起草工作,获得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相关生产企业等单位的支持,并通过网站、邮件、书面文件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通过审定,最终形成《指南》。
下一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将组织行业企业,大力做好《指南》的推广实施,推动符合要求的可降解塑料生产企业采用标识,组织商贸流通和餐饮企业按按照标准和标识要求进行供需衔接。
它是轻工业全国性、综合性的、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工业性中介组织。从80年代开始,由轻工业部改为中国轻工总会、国家轻工业局至今天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责之一是,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贯彻实施并进行监督。从字面上理解,“指南”属于行业行为,不具备法律法规依据,不能成为违规处罚的依据。具体到这份《可降解塑料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文件上来,其性质不是行业标准,是行业规范,对行业具有指导的作用。此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制订修订可降解塑料制品相关的国家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可降解塑料标识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指南》所指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沙土、淡水环境、海水环境、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或厌氧消化条件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如微生物死体等)的塑料。
很明确,国家标准《GB/T 20197-2006 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和降解性能要求》中的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因为不是由微生物作用引起的降解,不属于可降解塑料的范畴。
请注意,热氧降解、光降解这两种降解方式的塑料,已经被排除在可降解塑料的名单。光氧降解的实质不是生物降解,而是裂解过程,所以被排除可降解塑料名单外。在下文的降解塑料分类中,光氧降解同样未被列入范畴。由于可降解塑料在土壤、堆肥、海洋、淡水(河、江、湖)等环境中会有不同降解行为,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可降解塑料共分为:可土壤降解塑料、可堆肥化降解(包括传统堆肥与可庭院堆肥)塑料、海洋环境降解塑料、淡水环境降解塑料、污泥厌氧消化降解塑料、高固态厌氧消化降解塑料。
本《指南》列出的测试标准中(见上表),可降解塑料包括需氧堆肥降解和厌氧消化降解,都是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引起的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甲烷等,都属于生物降解。
另外,根据国标GB20197-2006对生物分解塑料的定义,堆肥降解和厌氧消化降解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降解,都属于生物降解(见下图)。
欧盟EN13432:2000只是针对堆肥降解,既是检测标准,也是评判标准,要求在180天降解率达到90%。厌氧消化降解在国际和国内都有检测标准,但缺乏判定标准,用堆肥标准作为厌氧消化降解判断依据,缺乏科学性。
目前部分专家认为生物降解塑料只是堆肥降解塑料,否则在缺乏判定标准情况下容易给光氧降解造成可乘之机,当然用堆肥降解标准判定其它技术路线,也不符合可降解塑料定义。
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创新,其它如淡水降解,海水降解及厌氧消化降解评判标准体系会逐步完善。
成都立嘉会议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540315119
网址:http://www.cdljbzz.cn/
微信公众号: